生理学教研室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2-03-09
点击量:
贵州医科大学生理学教研室前身为1938年国立贵阳医学院创院初期成立的生药科(生理、药理融合)。1937抗日战争爆发以后,王志均院士、徐丰彦教授曾来教研室担任教学、科研工作。1955年生理学教研室成立。六、七十年代,以孙公铎、亓代麟、殷松生、蒋乃昌等教授带领的脑与行为研究组经过不懈努力首次在国内研制成功慢性微电极,于1978年获得“全国科学大会奖”,同年贵阳医学院生理学教研室被评为“全国医药卫生先进集体”称号。此后近10年,孙公铎等教授带领的研究组先后突破了遥测技术、在不同形体动物慢性微电极记录技术、慢性微电泳技术,达到国内领先水平。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中科院北京和昆明动物研究所、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及上海生理研究所、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原上海医科大学)、南京大学、南昌大学(原江西医学院)、西南医科大学(原泸州医学院)等科研院所先后前来开展合作交流。
教研室现有教师17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6人,讲师7人;拥有博士学历9人,硕士7人,国外留学背景4人;博士生导师2人,硕士生导师8人。担任中国生理学会常务理事1人,中国生理学会内分泌专委会委员1人,中华医学会医学科学研究管理学分会第八届委员会临床研究管理学组委员1人。拥有生理学和生物医学硕士点2个。
进入20世纪,随着新兴的生物学技术的突破发展,以分子生物学技术为主的学科迅猛发展。以王旭东、徐国强、陈腾祥、潘际刚等教授为学术带头人的课题组加强了生理学科建设,在原有神经生理学的基础上融入神经药理学、神经病理学、分子生物学的研究手段;建立了多层次、多学科交叉的生理学科研究体系,不断发展壮大成为一个跨学科、跨领域的科研团队。本学科已形成了内分泌生理及肿瘤生物、神经生物医学两个稳定科研方向。1.内分泌生理及肿瘤生物方向:主要研究内分泌因素对激素敏感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探索其信号通路的关键分子及临床转化应用。2.神经生物医学方向:从细胞、分子、整体三个水平对地方性氟砷中毒、神经退行性疾病(老年痴呆、帕金森)等临床疾病机制进行全面深入的探讨。已在Genome Medicine、Stem Cell Reviews and Reports、Frontiers in Cell and Developmental Biology、Archives of Toxicology、Toxicology and Applied Pharmacology、Front Oncol、Cell Biochem Funct、Toxicology、Cellular physiology and biochemistry、FEBS Lett、Respiratory Physiology Neurobiology等国外、国内各类期刊发表论文220篇,其中SCI期刊收录30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贵州省科技厅、教育厅、卫生厅、市、局等各类基金60余项,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8项,全国博士后一等资助1项。曾荣获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贵州省科技进步三等奖3项;贵州省卫生厅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贵州省医学科技奖二等奖1项;贵州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1人获卫生部、总后勤部颁发的“边远地区优秀医学科技工作者”称号;两人获得中国生理学会第11、13、15届张锡钧基金全国青年“优秀生理学学术论文”和“优秀墙报”奖;获国家专利17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14项。自1985年以来,本教研室开始硕士研究生培养工作,已毕业60名,其中多人继续海外深造或取得博士学位,其余均在全国各省市医院、高校或医药相关单位就职,成为骨干力量。
近10年,本教研室主编或参编国家及省部级规划教材11部(副主编参与“十二五、十三五”规划全国统编教材2部)。承担生理学、运动生理学、基础医学概论、人体解剖生理学、生理学基础、机能学实验及医学生理学等7门课程,涉及本、专科、研究生、成人教育等各专业。2012年起开始进行卓越医师创新人才的培养。2015年开始承担留学生的教学工作。获校级、院级教学比赛三等、二等奖5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