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简介

基础医学院成立于 1982 年,前身是基础医学部,1938 年国立贵阳医学院创建之时,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李宗恩、王志均、朱章赓、汤佩松和张昌颖等我国知名医学教育先驱开启了基础医学院的历史,也奠定了基础医学学科服务边陲健康事业的基调。历经八十载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对口支援苏州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高校,形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1 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 个省级特色重点 学科,3 个省级重点学科。两个本科专业:基础医学、医学实验技术,均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下设 4 个行政科室,11 个教研室,1 个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 5 个实验室),1 个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下设5个实验室)。

学院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 个、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科技部及教育部 111 引智基地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4 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 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5 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6 个、省级人才基地 2 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2 个、省级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 3 个和省级科普示范基地(贵州省生命科学科普地)1 个。

学院现培养全日制在校生共 4836 名,其中本科生 4315 人,其中基础医学和医学实验技术本科生 750 名,另外包括有基础阶段属于基础医学院管理的临床医学创新班(协和班)以及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学生人数。研究生 521 名,成教生 2201 名。学院在岗教职工196人,其中,教授 26 人, 副教授 71 人;博士 101 人,硕士 80 人;基础医学学科具有博导 95 人,硕导 167 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省管专家 7 人,省级金师 8 人,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获得者 8 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9 人。拥有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省级教学团队 3 个。

基础医学教师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汇集了校内一批医—理—工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共同建设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共有成员60人,其中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19人、中级职称14人;博导32人、硕导16人,博士占比超85%。通过创新团队建设以及“传帮带”和“教学研”等培养模式,打造优秀人才成长梯队,培养国家级人才3人次、省级各类人才43人次。团队于2020年获贵州省总工会授予“曾柱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成员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贵州省优秀教师”和“贵州省教育系统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

基础医学院重视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 4 门;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 3 门;新华网新华思政示范课 7 门;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 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4 门;省级“金课”16 门。专任教师主参编教材 41 本,3 本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奖。获得第二批省级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 1 项,专任教师承担教育部教改项目 1 项、省级 22 项,校级教改项目 41 项,发表教学论文 37 篇。在全国全省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 10 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3 项。基础医学整合实 5验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入选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荣获“首届优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组)。

2021 年至今学院新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 126 项,其中含国家重点项目 1 项、科技部重大项目子课题 1 项,面上项目 9 项;省部级及以下科研项目 183 项,获批项目资助经费累计 6906.2万元。发表科研论文 471 篇,其中 SCI 收录 347 篇,梯队期刊 21 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27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获得贵州省最高科技奖 1 项,获得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 1 项,1 人获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贵州医学科技三等奖 1 项。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工程中心 1 个,省级创新人才团队 1 个,教育厅重点实验 2 个,创新人才团队 1 个。在学科建设上,新增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 个(分子医学),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1 个(医学技术)。完成基础医学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期终验收,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核验。

基础医学院成立于 1982 年,前身是基础医学部,1938 年国立贵阳医学院创建之时,来自北京协和医学院的李宗恩、王志均、朱章赓、汤佩松和张昌颖等我国知名医学教育先驱开启了基础医学院的历史,也奠定了基础医学学科服务边陲健康事业的基调。历经八十载努力,学院已发展成为集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于一体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基地,对口支援苏州大学、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高校,形成完整的“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人才培养体系。

学院现有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博士后科研流动站、3 个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细胞生物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药理学),1 个贵州省国内一流建设学科,1 个省级特色重点 学科,3 个省级重点学科。两个本科专业:基础医学、医学实验技术,均为贵州省一流本科专业。学院下设 4 个行政科室,11 个教研室,1 个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下设 5 个实验室),1 个基础医学科学研究中心(下设5个实验室)。

学院拥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实验室)1 个、中国医学科学院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科技部及教育部 111 引智基地 1 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1 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1 个,教育部虚拟教研室 1 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4 个、省级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3 个、省级工程(技术)中心 5 个、省级科技创新人才团队 6 个、省级人才基地 2 个、贵州省2011”协同创新中心 2 个、省级高等学校特色重点实验室 3 个和省级科普示范基地(贵州省生命科学科普地)1 个。

学院现培养全日制在校生共 4836 名,其中本科生 4315 人,其中基础医学和医学实验技术本科生 750 名,另外包括有基础阶段属于基础医学院管理的临床医学创新班(协和班)以及临床医学等专业的学生人数。研究生 521 名,成教生 2201 名。学院在岗教职工196人,其中,教授 26 人, 副教授 71 人;博士 101 人,硕士 80 人;基础医学学科具有博导 95 人,硕导 167 人;何梁何利奖获得者1人、省管专家 7 人,省级金师 8 人,国务院和省政府津贴获得者 8 人,贵州省优秀青年科技人才 9 人。拥有教育部黄大年式教师团队 1 个,省级教学团队 3 个。

基础医学教师团队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依托基础医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生物学和生物医学工程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以及生物与医药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汇集了校内一批医—理—工交叉领域的优秀人才,组织引导广大高校教师和科研工作者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共同建设全国黄大年式教师团队。团队共有成员60人,其中正高职称27人、副高职称19人、中级职称14人;博导32人、硕导16人,博士占比超85%。通过创新团队建设以及“传帮带”和“教学研”等培养模式,打造优秀人才成长梯队,培养国家级人才3人次、省级各类人才43人次。团队于2020年获贵州省总工会授予“曾柱劳模创新工作室”称号,成员获“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贵州省优秀教师”和“贵州省教育系统工作表现突出个人”等荣誉。

基础医学院重视现代化建设人才培养,现有国家级一流课程 4 门;教育部拓金计划示范课 3 门;新华网新华思政示范课 7 门;贵州省普通高等学校 课程思政示范项目 4 门;省级“金课”16 门。专任教师主参编教材 41 本,3 本教材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奖优秀教材奖。获得第二批省级劳动教育优秀教学案例 1 项,专任教师承担教育部教改项目 1 项、省级 22 项,校级教改项目 41 项,发表教学论文 37 篇。在全国全省高校教师教学比赛中获奖 10 余项;获省级教学成果奖 3 项。基础医学整合实 5验课程虚拟教研室入选教育部第二批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人体解剖学教研室入选省级虚拟教研室建设试点名单;基础医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荣获“首届优秀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基础医学组)。

2021 年至今学院新获批国家级科研项目 126 项,其中含国家重点项目 1 项、科技部重大项目子课题 1 项,面上项目 9 项;省部级及以下科研项目 183 项,获批项目资助经费累计 6906.2万元。发表科研论文 471 篇,其中 SCI 收录 347 篇,梯队期刊 21 篇,发明/实用新型专利 27 项,软件著作权 2 项;获得贵州省最高科技奖 1 项,获得贵州杰出人才奖提名 1 项,1 人获贵州省“最美科技工作者”称号,贵州医学科技三等奖 1 项。新增省级重点实验室 1 个,省级工程中心 1 个,省级创新人才团队 1 个,教育厅重点实验 2 个,创新人才团队 1 个。在学科建设上,新增目录外二级学科博士学位授权点 1 个(分子医学),获批专业硕士学位授权点 1 个(医学技术)。完成基础医学贵州省国内一流学科期终验收,生物学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核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