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病原生物学)硕导简介

来源: 发布时间 : 2022-04-25 点击量:


 

联系方式:21266695@qq.com

牟荣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00年本科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专业,并于2014年赴澳大利亚昆士兰医学研究所访学一年

   现任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主任,兼任贵州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委员、中国动物学会寄生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热带医学杂志》编委。荣获贵州医科大学青年骨干教师、“优秀教师”等称号。曾获贵州省科技进步奖三等奖、贵州省医学会科技奖一等奖各1次。迄今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贵州省科技厅项目1项、贵州省教育厅项目2项以及贵州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20余篇。主持校级教改项目2项,参编教材、专著及大型参考书6部。

研究方向绦虫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

   微小膜壳绦虫是一种被忽视的人兽共患寄生虫。本团队基于前期在绦虫领域研究的优势,目前主要开展微小膜壳绦虫与宿主互作的分子机制研究,为探索潘氏细胞在微小膜壳绦虫感染宿主小肠上皮再生中的作用机制提供有价值的基础资料。


联系方式:lijinfu72@163.com

李金福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1996年本科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03年硕士毕业于贵州医科大学病原生物学专业,2007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华西基础医学与法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2013年赴澳大利亚悉尼科技大学访学一年

   现为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专职教师,兼任贵州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第三届、第四届委员会常务委员。迄今主持贵州省科技厅项目2项、贵州省科教青年英才培养工程项目1项以及贵阳市科技局项目1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省级项目2项。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身份发表研究论文10余篇。参编教材、大型参考书4部。

研究方向:食源性寄生虫的致病机制和免疫机制研究

   食源性寄生虫种类繁多,本研究方向主要针对弓形虫、裂头蚴的致病和免疫机制开展研究,得到弓形虫病、裂头蚴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工作的更新的研究依据,为控制和消除弓形虫病、裂头蚴病提供可靠参考。


联系方式:kezhang@gmc.edu.cn

张科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2014年博士毕业于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专业,2015年5月至2016年2月在香港大学李嘉诚医学院微生物学系郑伯建教授课题组任I级研究助理,2016年2月全职返回贵州医科大学工作至今。目前任基础医学院病原生物学专业副教授,博硕士研究生导师。

  现任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现代病原生物学特色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兼任中华医学会医学病毒学分会青年学组成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医学寄生虫分会青年委员会委员和贵州省医学会热带病与寄生虫学分会委员,SCI杂志《Frontiers in Cellular and Infection Microbiology》审稿编辑(Review editor),《热带病与寄生虫学杂志》编委。新冠疫情贵州省卫健委专家组成员。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项,贵州省科技厅、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卫健委以及贵州省中医药管理局项目各1项,科研经费逾90万元。目前已发表第一作者论文7篇,通讯作者论文10篇,合作发表论文15篇,其中包括Antiviral Research,Frontiers in Genetics, Journal of Antimicrobe Chemotherapy,Scientific Reports,Virology等SCI期刊论文,总它引超440次。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编教材1部。


主要研究方向

  • 人呼吸道合胞病毒病毒学基础研究

   探讨人呼吸道合胞病毒小疏水蛋白氨基酸突变对宿主细胞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病毒感染导致宿主细胞细胞凋亡对病毒毒力的影响。探讨人呼吸道合胞病毒通过调节宿主细胞线粒体途径细胞凋亡,影响病毒毒力。

  • 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中草药民族药小分子筛选及机制研究

         以贵州省丰沛中草药、民族药为依托,筛选具有抗人呼吸道合胞病毒活性的中草药、民族药小分子,目前以苦参生物碱和鱼腥草小分子为主要研究方向开展工作。


联系方式:nieyingjdhp@gmc.edu.cn

聂映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青年)

   博士,汉族,出生于1988年。2012年本科毕业于吉林大学生物技术(动物)专业,获理学学士学位。2017年博士毕业于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于2017/09-2020/09就职于贵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检验科(其间:2019/12晋升为副教授),2020/10入职贵州医科大学基础医学院人体寄生虫学教研室。

   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基金及青年基金各1项、贵州省科技厅基础研究项目及贵州省教育厅青年人才成长计划项目各1项,总经费70余万元。以第一作者或参与作者身份在PLOS Pathogens、Protein & Cell、Virus Research、Journal of Microbioloby and Biotechnology、PNAS、JMCB等国际专业期刊发表文章多篇。

研究方向

  • 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调控机制研究

   天然免疫(Innate immunity)是机体抵抗感染的第一道防线。病毒感染后,通过模式识别受体(PRRs)激活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启动天然免疫反应及后期的适应性免疫。研究表明,I型干扰素及炎症因子的产生受到机体严格的调控。蛋白翻译后修饰,如磷酸化修饰、泛素化修饰、SUMO化修饰和乙酰化修饰等,广泛参与抗病毒天然免疫反应的精细化调控过程。该研究方向聚焦于蛋白翻译后修饰调控在抗病毒天然免疫信号转导中的作用。

  • 病毒逃逸宿主天然免疫机制研究

   病毒在与宿主的长期共进化过程中,病毒发展了各种免疫逃逸机制以逃避宿主的免疫应答。本研究方向以DENV等病毒为研究对象,深入揭示其逃逸宿主天然免疫反应的机制。



彭哲慧 博士  硕士生导师(青年)

  


  2021年博士毕业于军事科学院军事医学研究院微生物与生化药学专业。博士期间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和重点项目,研究课题为病原微生物糖蛋白纳米疫苗的异源生物法制备,部分工作内容发表在Advanced Science杂志(IF 16.806)。

   现主要从事基因工程疫苗和微生物功能基因的研究,获得2022年度贵州省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基金项目和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的支持。


研究方向基因工程疫苗——病原微生物糖蛋白纳米疫苗的异源生物法制备

  疫苗能够提高易感人群对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降低疾病感染的发生率,利于感染性疾病的控制。研究表明,通过与蛋白偶联可以增强细菌多糖的免疫原性,使用纳米颗粒作为运输载体可以更好地刺激免疫系统同时引发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而利用合成生物学技术将病原菌多糖合成基因、纳米颗粒合成基因以及糖基转移酶基因克隆到通用宿主细胞中,可以异源合成带有病原菌多糖的纳米结合疫苗。该方案不仅具有更高的安全性和很好的通用性,还能够表达人工设计的疫苗。目前,我们的研究聚焦于利用反向疫苗学与合成生物学制备病原微生物亚单位疫苗。